最佳電影《十年》監製及導演: 我們不是製造對抗氛圍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16/04/04 17:01

最後更新: 2016/04/05 09:40

分享:

分享:

《十年》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,社會反映兩極。(攝影:車耀開)

受社會關注的《十年》,獲香港最佳電影最佳電影,進一步成社會熱話。TOPick即時專訪《十年》主創團隊,包括此次獲獎前一直沒接受媒體訪問的監製蔡廉明、監製兼導演(單元之一《本地蛋》)伍嘉良、導演(單元之一《方言》)歐文傑,談今次得獎的感受。

蔡:蔡廉明
伍:伍嘉良
歐:歐文傑

記:為何在台上得獎致辭時說,對《十年》獲最佳電影是有愧?

伍:
因為事實我們在資源有限制,以及很坦然承認,我們仍然很新,在經驗、技術有很多不足,如果純粹從最佳電影的技術角度去定義,我是有愧。而且很多入圍及未入圍的電影,都為香港做著很多事,也一樣付出了很多。

記:有人指《十年》獲得最佳電影是政治綁架了專業。

蔡:
《十年》得到這麼多迴響,因這幾年那麼多事情才有這套片,所以不是綁架,我們目的也不是要藉此片去宣揚政治立場,只是想像未來的香港,一個很灰的香港,這不正是今日大家的心情?否則不會有那麼多的迴響。我認同不應該只講政治,電影也可以講很多時代的東西。其實奧斯卡得獎的電影也未必是有高票房,但對時代帶來迴響,我們應拉闊去看這件事。

記:《十年》在金像獎獲最佳電影,覺得是否香港電影界的一個statement(表態)?

伍:
金像獎的評審機制很公平、公開,至於是否覺得是statement?那麼多人選《十年》但我們技術獎的提名是零,所以是否評審覺得我們是反映了香港某時代的某些東西?你可以說是statement,但又不是絕對。

記:但《十年》由上映到獲最佳電影,所惹很大爭議已成為了社會議題。

伍:
電影藝術本身就是要反映很多東西,還有民生、文化、藝術,很多的事情也反映,不只政治。或者倒過說,如果一齣電影偏偏是脫離了政治,又是否健康?而且《十年》的出現,我們不是要製造一種對抗的氛圍,相反我們希望百花齊放,不同導演想反映表達不同的事,這是創作自由的理想空間,所以我也不排斥別人做合拍電影或國內電影。

記:歐文傑作為導演,覺得獲獎原因是甚麼?

歐:
我們未必是好有含金量,但正如風味雞旦仔,還是五星級大廚,我們是前者,地道風味取勝,加了很多分,因此原諒我們很多不足。可能沒太多作品直接關心探討這城市的焦慮、擔心,因此觸動大家而有所共鳴。聽過有內地觀眾來香港看《十年》,說可以了解香港人心態、矛盾,反映這片不是散播恐慌、絕望、思想病毒,而是幫到互相了解的橋樑。

記:《十年》成本50萬,現在票房理想,會否用所賺繼續再拍片。比如為拍此片成立的十年工作室會否繼續運作?

蔡:
所賺會盡量分給 5 位導演,因很多工作人員基本上沒有收錢。另外,所賺會會投入下一套創作,十年工作室希望可以長遠運作,既然大家認識了我們,我也希望給更多年青導演、獨立導演有機會去繼續追求他們的創作。

《十年》將於香港藝術中心agnes b.電影院放映,門票已開賣。

場次時間:
4月12日 9:30pm
4月13日 7:00pm;9:15pm
4月14日 7:00pm;9:15pm

網上購票:城市電腦售票網

撰文 : 陳家昌 TOPick記者
鄧龍傑 TOPick記者